设为首页

人民健康网

家庭成长计划:让困境孩子快乐成长

2022-08-18 15:57   来源: 人民健康网

8月初的一天,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夏日炽烈的阳光直射在中原大地上。

在古庄店乡陈洼村,5岁的茗皓依偎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项目志愿者的身边,认真分享着他的几幅画。而就在几个月前,这个与曾祖母相依为命的孩子还不太爱与人交流。

图片1.png 

茗皓在跟志愿者分享他的画

小茗皓只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帮扶的困境家庭儿童之一。日前,记者跟随项目的乡村家庭教育状况调研组走进方城县,实地探访当地家庭教育现状,和这一从“硬件+软件+多方动员”公益帮扶模式的实施情况。

硬件:打造一个专属学习生活空间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方城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2020年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脱贫攻坚时期,在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刺激和带动下,对乡村家庭教育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的改善。然而,由于困境家庭成员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普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由于经济收入低,家长也缺乏相关意识,孩子普遍缺乏一个独立的学习生活空间。

图片2.png 

粉刷一新的墙面,适合孩子的书桌椅、床和衣柜,是孩子的专属学习生活空间

基于此,“家庭成长计划”公益项目从环境改造入手,除了将墙壁粉刷一新外,还购置一套适合孩子用的书桌椅、床和衣柜,为孩子打造一个专属的学习生活空间。

南阳盛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称“盛源”)承接了“家庭成长计划”在南阳的项目实施,理事长史兆阳介绍,为确保该项目帮扶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个孩子身上,他们半年多的时间,在方城县筛选出了25户困境家庭,并挨家挨户进行调研,再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实施项目。

小茗皓就是该项目帮扶的受益儿童之一。负责方城县项目执行的刘梦纯说,前期调研时,他和太奶奶房间的墙壁都是黢黑的,破旧的床嘎吱嘎吱响,一张用了多年的桌子也是脏脏的,上面摆满了杂物,已经上幼儿园大班的小茗皓画画写字只能趴在床上。

村干部介绍说,妈妈在生下小茗皓第二年就改嫁了,患有精神障碍的父亲2020年因为故意伤害罪被监禁。爷爷因为一场意外去逝后,奶奶也打工去了外地,再也没回来过。小茗皓只能跟今年已84岁的太奶奶生活在一起。

图片3.png 

太奶奶右手腕上鼓起一个大包,左手不住地抖动

太奶奶头发花白,走路颤巍巍的,身子向前佝偻着,手腕贴着膏药,左手抖个不停,嘴里还不时念叨着什么。只是小茗皓走到哪儿,她的眼睛就瞄向哪儿。

墙壁是白色的,这让不大的房间并不显得局促。项目资助购置的一套书桌书架和椅子、两门衣柜、还有床,都是蓝色的,让人觉得宁静和安心。“这些画,都是我坐在那上面画的。”小茗皓转头指着椅子和书桌说。

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蒋永萍表示,环境的改造对于改变困境家庭孩子的心情是有益的,可以让他们更专心的学习,也对未来多了一份期望。而且他们也会学会珍惜,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图片4.png 

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蒋永萍

9岁的亚丽就是这样,她也是被资助的困境儿童之一。亚丽的母亲患乳腺癌后动手术,花光了所有积蓄,只能靠父亲一人打零工赚钱养家,哥哥姐姐还都在上学。

亚丽很喜欢的新房间,地面被打扫得很干净,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书桌上除了学习用品,没有一点其他杂物。“平时都是她自己收拾打扫,也不愿让别人进来呢。”妈妈说。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家庭工作办负责人阚婷表示项目实施一段时间后的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孩子都喜欢改造后的房间

软件:心灵的关爱和陪伴

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习惯也养成了,但这些都无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家庭成长计划”项目在环境改造的同时,还通过当地社会组织招募并培训志愿者,通过专业服务,为孩子们提供情感陪伴和教育支持的“软件”帮扶

蒋永萍表示,困境儿童面临的不仅是物质上的需求满足的问题,由于年纪尚小,缺乏抵御能力,更根本的困境是人格发展层面的严重受损,比如不爱与人交流、自尊心受损、压抑与自我封闭、内心迷茫与无价值感等,这就需要有爱的陪伴和家教理念的输入。

阚婷告诉记者,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将陪伴、社交、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课程植入其中,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让家长能够真正理解教育的内涵。

刘梦纯也认为,环境改造只是一个切入点,最重要的是接下来的入户陪伴。他表示,按照项目要求,执行方在一年内要开展9次入户陪伴、3次集体活动(含1次乡村家长课堂)。

东八里岔村的育英,妈妈几年前去逝,爸爸长年在外打工,平时是姥爷来照顾她。“沉闷、不爱讲话、不愿出门、感觉做什么都没意思。”刘梦纯说这是前期调研时育英给他的印象。

“小茗皓也是这样。”刘梦纯说,“今年2月开始帮扶时,他一点都不爱说话,见了我们总是往太奶奶身后躲。”

但渐渐地,这些孩子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刘梦纯介绍,志愿者再上门时,小茗皓都是主动地出来迎接,还会分享他在幼儿园的一些事情。“每次我们离开,他总是站在路边看着我们车走远了才回去。”

图片5.png 

经过志愿者半年多的入户陪伴,茗皓变得开朗了许多

“我也没时间陪孩子。育英现在变了许多,性格开朗了,也乐于讲话了,见了外人来家里,也不再躲着了。”育英爸爸说。知道调研组要来,他特意还煮了一锅柴鸡蛋和自家种的玉米棒子。

阚婷说,项目开展3年来,她最欣慰的时候,就是看到在孩子们身上发生着所希望的改变,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日益开朗的笑脸。她表示,问卷调查中也显示,有超过56%的孩子学习成绩有提升,有10%的受益儿童成为班干部,普遍反映更加自信,社交能力有提升。

在谈到“家庭成长计划”项目的作用时,蒋永萍谈到了该项目的几大特点。

首先,“家长成长计划”帮扶的是5-14岁的困境儿童,这个年龄段是孩子快速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养成的最佳年龄阶段,项目选择这个年龄段儿童进行干预是非常精准的。

图片6.png 

志愿者为受益儿童制定了每日刷牙打卡表,以此养成按时刷牙的好习惯

其次,志愿者深入家庭陪伴,能够发现孩子的一些问题,跟家长交流,反馈,家长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提升家长对孩子的信心。同时,志愿者也能传达一些正确的家教理念,这就有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

第三,《家庭教育促进法》特别关注到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面临的困难,要求对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服务,引导其积极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加强亲情关爱。该项目正是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的切实举措。

“‘家庭成长计划’项目就像是一场及时雨,弥补了困境家庭教育的缺失,有效缓解困境的代际传递,促进了儿童健康成长。”一直陪伴调研的方城县妇联主席屈会丽说。

图片7.png 

河南南阳方城县妇联主席屈会丽

多方动员:有效落实家庭教育帮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认真研究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推进家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浙江妇女儿童基金会2019年开展的“家庭成长计划”公益项目正是聚焦困境儿童家庭教育这一重点领域。项目实施以来,截至2022年6月,累计受益家庭 2257户,覆盖全国 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但是,无论是前期调研、硬件+软件双帮扶,还是打造专业机构、提升专业人员能力,家庭教育帮扶的各个链条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如何才能将这些真正落实下去?

图片8.png 

在河南南阳方城县举行的乡村家庭教育座谈会

阚婷介绍,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采取的策略就是依托基层妇联或激发和动员当地社会组织参与行动,并以项目实践撬动当地政府资源,共同促进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首先,项目与地方枢纽机构合作,以解决属地化执行的问题。在河南,“家庭成长计划”选择与河南省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简称“儿童希望”)合作,这是一家专门从事孤儿和困境儿童救助的公益组织。该基金会按照项目的逻辑框架,在当地组织调研困境儿童的需求,寻找对接落地执行机构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实施项目。

在南阳市,“儿童希望”选择“盛源”来具体执行项目。“我们在南阳市共筛选了65户困境家庭进行帮扶,从前期调研到家具安装、房间改善,包括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沟通,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史兆阳表示,盛源愿意实施这个项目,也希望借此打造机构在南阳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其次,项目培育了家庭教育机构,改变当地家庭教育力量不足的问题。屈会丽表示,《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方城县投入了很大力量,但政府投入与公益项目投入的重点和区域不一样。前者重点是整体性的组织和倡导,而项目关注的是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个性化需求,二者相辅相成。妇联依托项目,发挥基层妇联服务、引领、联系群众的职能,对社区妇联干部加强引导,致力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与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倡导,“项目在方城的落地,拓宽了我们的工作思路,成为我们工作的有效补充。”屈会丽说。

第三,项目打造专业化的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为更多困境家庭提供针对性服务。史兆阳表示,项目不仅提供了资金方面的支持,还对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并开发了家庭教育的陪伴课程,从社交、心理、卫生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与家庭互动的教学课件,并为骨干志愿者提供了家庭建设系列课程,提升了志愿者的专业服务能力。“在基金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机构的项目管理与执行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屈会丽表示,县妇联也在积极调动乡、村妇联组织及在地社会组织,广泛发动志愿者,配合“家庭成长计划”在方城的落地,一旦该项目退出后,能确保这些孩子还能得到持续的陪伴和服务。

阚婷称,“家庭成长计划”项目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家风重要指示的有力落实,也希望以此项目契机,建立起一个联动平台,动员各方力量,涵养全国性的家庭教育公益生态,让更多困境家庭走出“困境”,减少贫困的代际传递,切实助力实现家家幸福安康。


责任编辑:慧琳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人民健康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