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人民健康网

从推销员到塞勒姆:我们今天还能从阿瑟·米勒的剧本中读到什么?

2020-12-07 16:03   来源: 互联网

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和田纳西·威廉姆斯(田纳西·威廉姆斯)被誉为美国三大戏剧,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知"。他一生中获得了无数奖项,包括1949年普利策奖、两项纽约戏剧评论奖、奥利弗最佳戏剧奖等等。他创作了许多流行戏剧,如"塞勒姆之死"、"塞勒姆女巫"、"我所有的儿子"、"堕落后的桥头堡"、"成本"、"美国时钟"等,通过这些剧目,他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的阴暗面,关心人性。阿瑟·米勒一直认为戏剧应该服务于严肃的目标,舞台是传播思想的重要媒介。伟大的戏剧问人们重大的问题,否则他们只不过是纯粹的艺术技巧。我无法想象有一部不想改变世界的剧本值得我为之工作。


1607328293435912.png


日前,上海翻译出版社出版了阿瑟·米勒系列的第一辑,其中包括"撒勒姆女巫之死"、"我所有的儿子"、"俯瞰的桥头堡"和"堕落后"。值此阿瑟·米勒诞辰105周年之际,作家孙米亚、剧作家余荣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羚、戏剧编剧韩波和上海翻译出版社主编陈飞雪谈到"我们今天需要亚瑟·米勒。"这五位嘉宾首先回顾了自己的个人阅读经历,谈到了亚瑟·米勒的"萨勒姆之死"以及他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轰动表演,指出米歇尔的戏剧超越了时代的魅力。


阿瑟·米勒,新书发行。来源:上海翻译出版社


亚瑟·米勒在中国


中国对阿瑟·米勒的认识始于20世纪80年代。1978年,米勒第一次来到中国。1981年,"萨勒姆女巫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1983年,米勒受邀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执导"推销员之死",这是中美关系解冻后两国戏剧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


根据孙敏的说法,米勒的中国之行,读了米勒的剧本,在上海观看了"萨勒姆女巫"的表演,这是他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对米勒的深刻印象。"当时,我们读了很多剧本,却看不见这部剧。现在,也许年轻人不太看剧本了。当时,我们读剧本有点像读诗,读小说,是一种阅读,也是读杜伦马特,布莱希特和一些苏联剧作家。当时,杂志上也刊登了大量的剧本。这是一次非常令人震惊的经历。


于荣军和陈飞雪分享了米勒第一次中国之行背后的趣事。据于荣军介绍,1978年,米勒在北京第一次见到曹禺。曹禺对他的作品不是很熟悉,两人的交流也不顺畅,这让米勒有些不快。去上海后,米勒会见了编剧黄佐临,黄佐临表现出对米基作品的熟悉,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高兴之余,米勒授权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排演《塞勒姆的女巫》。1981年,该剧在上海连续演出50场,引起轰动。陈飞雪也听过翻译家梅绍武讲过这段往事背后的曲折。梅绍武是中国最早开始翻译阿瑟·米勒作品的翻译家之一。得知阿瑟·米勒对北京之行不满意后,他打电话给黄佐斌,让他做功课。所以阿瑟·米勒对上海的印象特别好。"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人民健康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